• 微头条

    让本地生活更美好

打开APP

花30万读个港硕,他后悔了

2024-12-12 华人关注

“最新消息,比亚迪今年可能不考虑港硕了。”

看到秋招群里的对话,七月心底五味杂陈,本科毕业时,她陪同学去比亚迪面试,在现场亲眼见证了比亚迪对海归派的求贤若渴、来者不拒。

如今,她读了个港硕、捧着QS名校研究生毕业证回来,面对的却是通道关闭。

不止比亚迪,今年很多大厂甚至选调,都传出将港硕为代表的一年制硕士“泡池子”的消息——简历照收、面试照面,但基本一个都不录取。

七月想不通,明明入学时港硕的行情还是,月薪2万5起步的管培生offer随便拿,在大厂、投行端着国际范,尽享work-life balance的人生。

而港校的含金量,也依然睥睨全球,如下图,港五院校(香港排名前5的大学)稳坐QS100,进了港五相当于进了内地TOP10的大学。

怎么一年后出来,就天翻地覆了呢?

这不是七月一个人的疑惑,我们聊过的所有逐港硕热潮而来的学子,几乎都被打了个“措手不及”。

花30万读个港硕,他后悔了

从双非二本,到QS前100

“喜提新身份:研究生。”

“天气这么好,晒一晒不过分吧!”

......

机械地刷着被考研上岸分享霸屏的朋友圈,晓淑边点赞、边心口泛酸,“这么多幸运儿,为什么不能多我一个呢。”

双非叠加疫情期入学的晓淑,一开始就将读研拔高学历、补短板,放在了自己的规划中,但却屡战屡败:“拼绩点、争名次”蓄力2年的保研,以一名之差惜败;“点灯熬油”半年多的考研,也止步于面试环节。

而好不容易收拾好心情,准备二战,发现考研形势急速白热化——同样的院校、专业,第二年报考的人数比第一年暴增了35%,换个学校情况也一样,毕竟整体考研人数都膨胀了。

花30万读个港硕,他后悔了

这让她对二战不确定起来,但就此放弃又不甘心,正左右为难之际,一次家族聚会,给她解了局。

那是一个亲戚的婚宴,某广东表亲“家里孩子港硕毕业,进头部大厂、月薪三万”的炫耀性分享,惹来了一片赞叹声,也让晓淑有了新的思路:

她二本就能读港硕,那我岂不是“躺赢”。

心念一动间,晓淑当场开始查资料,QS排名前列的名校,不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地备考、申请通过即可拿offer......她是越看越动心。

“吃席回去的路上,我就和父母敲定转向港硕。”晓淑斩钉截铁道,之后找中介、考雅思,在加了倍速键一样推进下,她如愿进了港五。

相比晓淑无意中踏上港硕之路,七月是自己迫不及待踩进来的。

建筑学出身的七月,开局就赶上地产业“困难模式”,设计院里越来越空的工位,一年创造上千万效益、年终奖到手三四千的回报等,都昭示着行业的不景气。

她想过努力拼一把,博一个逆势而上的前程。但院里向上走的路,门槛高砌,学历、背景、资历样样都要拼。

“有一位早我好几年的同事,业务能力超群、实操经验丰富,但因为只有本科学历,一直晋升不顺,到现在还在一线。”七月怅然表示,同事的现在就是自己的未来。

路路都不通下,七月决定跳出传统领域,拥抱新方向,“我觉得智慧楼宇、智慧城市等智能化方向,是下一个风口。”

可无奈缺乏相关技术,且这个赛道同样卡学历。因此,当得知港硕有相关专业,并能快进快出后,七月没有任何犹豫就申请了。

且进去之后发现,条件比想象的还要好。比如专业课,不是国内高校的凭空画图纸,而是实打实把校内一块地交给学生们去设计;隔三岔五,还有业界大拿来客座分享,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,也能一起交流学习。

这样优质的教育资源,对内地生的吸引力不言而喻,数据显示,去年内地获批赴港读书的人数激增32%至6万余人。

花30万读个港硕,他后悔了

张镜也是奔着这点去香港读研的,不过入学之后,他发现这背后也离不开校方的“推波助澜”。

“和内地大学背后有财政支撑不同,香港的大学都是自负盈亏,而动辄二三十万的港硕学费,是不小的添头。”张镜分析称,近两年港校频频扩招、涨价。

花30万读个港硕,他后悔了

不止创收,大招内地学生也能帮助港校提高QS排名——QS评选里有个“国际学生比例”指标,而内地生在港校被算进“国际学生”范畴。

比如,内地生占非本地学生接近9成的香港大学,在“国际化水平”评选中,把麻省理工、哈佛、牛津等顶尖名校,甩在了身后。

花30万读个港硕,他后悔了

然而,命运赠送的礼物都是标注着价格的,花高价去香港读研的年轻人们也发现,这几十万似乎回不了本了。

毕业找工作,被判成“plus版211”

亲历一轮秋招,青池发现国内硕士才是真正的“候选人”,自己是“备选人”。

去互联网中厂面试时,港3毕业的她信心满满,在与英硕、澳硕的PK中横扫全场,面试官提问也对答如流,走出门那一刻,她仿佛看到offer向自己招手。

没想到自己的对手,另有其人。

“offer早就全发给国内硕士了,我们留子争来争去,都是陪跑!”接到朋友同步的内幕消息,青池醍醐灌顶。

当初她以为海外与国内硕士分开面试,是为了保证公开竞争,如今不得不怀疑,公司是刻意把留学生放在最后,方便挑选“备胎”。

被区别对待的不止是青池,她的同学也常常被分到其他应聘通道,有时面试聊得好好的,

提到港硕毕业,面试官会突然露出谜一般的微笑,然后不了了之。

“在他们眼里,我们就是比211硕强一点的‘水硕’。”青池气愤又无奈。

她介绍,内地生在香港读研的大多是1年制的授课型硕士,哪怕学业压力并不小,听起来始终不如国内读2-3年的硕士扎实。

花30万读个港硕,他后悔了

而在加莉看来,这种认知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。

“说是读一年,但实际上课的时间,满打满算不够半年。”加莉掰手指算道,上半学期,中秋、国庆、圣诞遇节就放假,下半学期为方便大家找工作,课程强度直接减半。

时间支配权握在了自己手里,很容易放飞自我,加莉班上的缺勤率开始直线上升,这里面不乏忙校外实习无法兼顾课程的,但也有一些浑水摸鱼,趁机结伴、四处游玩的。

之所以这么“有恃无恐”,在于无论怎样都能顺利毕业。

“授课型硕士”主打只需要听课不用写论文,期末考核时,几个同学组队做报告,全部达标就可以拿学位证书。甚至想不达标都很难——“开门做生意”模式下,港校毕业率与申请率隐秘挂钩。

就张镜所知,部分学院为了防止学生挂科,会要求教授在挂人前,必须向院长写申请。

这样一来,混子增多了,港硕的名声难免被拖累。不仅如此,就他的观察,港硕还在逐渐“祛魅”。

“企业招留学生,招的不只是人,还有背景和视野。”他分析道,而对比英硕、澳硕,会发现读港硕的费用近乎垫底,意味着学生家庭实力整体不如前者;同时,港校虽全英文授课,但终归是在家门口打转。

花30万读个港硕,他后悔了

几重buff叠加下来,港硕们求职自然被裹挟进了“困难模式”。临近拿毕业证的时候,张镜班上还有一大半的同学,没有找到工作。

而早早上岸的张镜,则是托了“与众不同”的福——在别人一门心思进大厂、投行时,张镜的目标指向销售,“大家都在干相同的事情,你凸显出不同,才有希望逃出生天。”

但他也承认,不是所有人都能及时转向,毕竟“名校毕业要找高薪体面工作”太过根深蒂固,不经过足够的职场毒打,不足以瓦解。

不过,港硕相比内地毕业生,还多了一条后路。

香港签证易拿,“香港脑子”难长

2023年,香港IANG签证人数大幅攀升,有4成赴港读书的人期望借此留港。

花30万读个港硕,他后悔了

晓淑入学前,就听说许多人拿港硕当跳板——毕业后申请IANG签证,在港工作满七年,就能获得香港永居身份。

但第一天去上课,她还是吓了一跳:班上不少位置,坐着身穿奢侈品、手戴名表的中年人,他们交头接耳、春风满面,愣头青的自己,活像走进了大观园。

晓淑好奇地去查了同学们的来历,有人在百度上独占一页介绍,也有人名下关联了好几家公司,她打破脑袋也想不到,自己还能有跟大佬们互称“同学”的一天。

“感觉自己读了个港版MBA。”她调侃,但这可以理解,如今大家都想逃离内地激烈的竞争,花三十万学费来结交香港人脉资源,不失为一种“破卷”的方法。

加莉也觉得多一个选择多一条路,在内地投了近百份简历都石沉大海的她,回到香港求职没几天,就收到了一家快消公司的面试邀约。

“请针对产品,做一份年轻化营销方案。”面试官的话音,点亮了台下加莉的眼睛,她暗自窃喜,“这把稳了”。

毕竟这个选题,她在课堂和实习中已经接触过无数次,网红KOL联动、社交裂变等花式玩法,她能说一整天不重复,还是带数据、带案例分析那种。

再加上她抽到了第一个发言——众所周知,群面里排前面的人往往更有利,她已经能想到,自己侃侃而谈时,面试官惊艳的目光。

然而,一通行云流水的输出后,几位面试官脸色丝毫没有波澜,直到听到下一位香港本地候选人的发言,他们的眼神才有了变化。

“那个本地人,操着一口流利的粤语,用香港动漫人物、饮食文化现场给产品编了段子,挺幽默风趣的,连我都忍不住跟着笑。”那一刻,加莉知道自己输了。

果不其然,她的应聘流程止步于此。但她不觉得是自己能力差,只遗憾自己没长一个“香港脑”:“现在的香港年轻人压力很大,快节奏、大规模的大陆推广模式无法触动心弦,不如港式文化会心一击。”

而思维是很难后天培养的,她不得不承认,“香港本地人就是比内地生优势大。”

事实上,身为广东人的加莉至少还有机会争一争,同场另一位内地生因为听不懂粤语,面试开始不久就沉默着放弃了。

不过,也有人能成为“留港潮”中的佼佼者。

子婳的表姐从港硕毕业后,顺利入职香港的一所中学,税后月薪高达3万5港币(约3.2万元人民币)不说,出入小区还被邻居尊敬地称一声“老师”。

过年家族聚餐,表姐也是“吾辈榜样”般的存在,羡慕不已的子婳,一路追着表姐的脚步来到了香港读研。

但她却发现,在老家风光无限的表姐,回到香港失去了笑容。

子婳几次约表姐周末逛街,她都没空,好不容易见上面,还随身带着电脑,随时掏出来敲敲打打,备课、改作业一件接一件,片刻不得闲,她甚至主动揽下了不少分外活儿。

作为新香港人,表姐有自己的焦虑:校长经常敲打她,学校计划裁员,首当其冲的便是非港籍老师。

“没拿到香港永居前,头上始终悬着一把剑,根本不安稳。”子婳感觉,自己心中的香港的滤镜,正发出清脆的裂痕声。

最近,她还听说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:一位港5商科男硕士,今年秋招唯一的收获就是保险公司的offer。

只因往年大量招聘港硕的中资券商,这两年频频被传锁HC,反倒是香港保险因为具备一定的避险功能,成为了香饽饽。

而港硕恰好是连接内地中产,甚至富豪群体的最佳桥梁之一,子婳苦笑“以为自己是莘莘学子,没想到是送财童子。”

特别声明:本文及配图均为用户上传或者转载,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和立场,不代表平台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 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发现稿件侵权,或作者不愿在本平台发布文章,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平台处理。
Copyright Disclaimer: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(including texts, images, videos and audios)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-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.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, please send a DMCA takedown notice to info@microheadline.com
来源:https://news.creaders.net/china/2024/12/12/2808006.html
更多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