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在12月9日及10日,于厦门举办“2024年两岸企业家峰会”,试图在全球产业链重组的新情势下,拟从资讯通信、能源及环保节能、金融产业、中小企业合作、青年创业、生技与健康照护、现代服务业暨文创产业、智慧制造及装备等八大领域,探索两岸产业合作交往的新模式。
事实上,本月初国台办携手发改委和福建省召开“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部际协调机制工作会议”,邀集48个中央部委积极商议如何推动闽台经济与产业融合,不难想见将有新的对台政策将陆续释出。只是本文认为,在当前美中产业链逐步分流之际,北京想要力保台商不失恐是巨大挑战。
首先,台商西进的年代恰逢全球化产业转移之际,因此台商在欧美接单、中国生产,两岸的经贸体系与产业合作符合优势互补原则。但随著中国快速成长并借鉴台湾成功经验下,两岸间的产业早已从过去的垂直分工转变成水平分工;如今更由于中国在许多制造业上的过度投资,促使两岸产业从分工转为竞争。这并非两岸专有特色,即使在粤港澳大湾区亦可发现,在创新科技、高端制造业及高品质服务业领域,粤港澳三地厂商都呈现出产业竞争的样态。尤其在北京近年提出“新质生产力”的概念,积极培育电动车、锂电池、太阳能等具全球竞争力产业为发展重点,台商更不容易发挥竞争优势。更因为当前中国营商环境恶化,根据工总的调查,超过六成台商在中国的营利衰退、对前景不乐观,显见中国早已不是台商投资的首选之地。
其次,自2018年美中贸易战以来,中国对台经济思路,多以照顾在中国的台商为主,其动机不外乎是拉拢台商打造“红色供应链”,藉以突破美国制裁的束缚。但两岸在产业合作的成效上并不如预期,主因是两岸产业合作的目的不相同,台商想借此争取中国内需市场商机,中国则希望取得台湾先进技术;但随著中国经济持续下行,内需产业不振,也促使台商踌躇不前。更关键的是,美国持续扩大制裁范围和手段,台商担忧深耕中国会遭受无妄之灾,因此大幅降低对中国投资,转而往东南亚、欧洲及美国布局。从经济部的统计数据可以观察到,台湾对中国的投资占总体对外投资金额的比例,已经从2010年的83.8%下降到2023年的11.4%,这趋势短期内恐难有逆风转圜的可能。
最后,自民进党执政以来,中国持续对台展开经济胁迫、军事恫吓、社会分化,反造成台湾多数民众对于北京的政策主张不表认同、对中国共产党高度反感。不仅让台湾民众对前往中国心生担忧,也大幅削弱产业合作的基础。
整体而言,中国因素、国际因素和台湾因素,都在不同层面对台商的赴中投资与两岸产业互动产生影响。但其中,又以中国因素的影响最大,尤其是经济发展的衰退、社会高度的内卷,两岸产业的竞合趋势已昭然若揭。
在当前美中产业链逐步分流之际,北京想要力保台商不失恐是巨大挑战。(美联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