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美式教育”曾被看成是美国能成为超级大国的因素之一,尤其以为初等(小学)教育在形塑美国人人格上,应该发挥了相当作用,而它不只着重激发一个人的学术潜力,还包括藉由游泳、音乐、戏剧、运动去探索自我,并尽可能及早培养社会适应力。 以大人世界的成就验证,关于美国小学校园纪律或道德建置,自然有值得研究之处; 不过实际上,许多逆反校训常规的行为,却也经常被当成此地现实中的处世之道。
2012年美国犯罪喜剧《利勒哈玛》(Lilyhammer)上线,内容讲述一名纽约黑帮头头法兰克因与新老大不和,转做FBI证人,经证人保护计划,被安置到挪威小镇利勒哈默尔(Lilyhammer),此地民风纯朴,和纽约大异其趣,于是在法兰克身上衍伸了许多文化冲击。 其中一幕,法兰克结识当地一名失婚妇女,为得欢心,他刻意亲近妇女正在念小学的儿子。 有天法兰克去学校接这位小男孩,看到小男孩被其他同学殴打,男孩妈妈得知后,立刻向校方反映,学校便以北欧教育着重的沟通包容应对这起霸凌,结果小男孩还是天天挨揍,成天闷闷不乐,直到法兰克看不下去,偷偷把小男孩拉到一旁,要他别听妈妈和老师的,下次直接往对方鼻子用力挥拳就对了。 经“鼓励”后,小男孩照做,霸凌倏忽就被了结。
根据美国教育部统计,2021到2022年,全美12到18岁(6~12年级)学生,有近两成曾遭霸凌,问题不小。 而普遍反霸凌SOP的宣传,无不写着:“试图向欺负你的人报复,从来不会是一个好主意。 如果你反击,霸凌将会变得更严重。 大人可能也会把你视为问题的一部分。”问题是,曾有过保护四任总统经验的前FBI干员普拉斯(Evy Poumpouras),今年夏天发表著作《刀枪不入》(Becoming Bulletproof),写到关于如何教导孩子避免危险,却是建议家长应让孩子学习巴西柔道,因为“你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,莫过于让他有能力处理『某些事情』(就是指霸凌)”。
当美国各级公立学校到处贴有“反霸凌”标示,代表了校园现况,但从2012年展示美式风格的《利勒哈玛》到2024年的《刀枪不入》,10余年来这还可以是议题,显然问题并未获得改善。 当美国欲仿照北欧模式行不通,西部牛仔就会上场,且把直接往对方鼻子用力挥拳当作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。
霸凌之外,美国公立校园最令人头痛的,还有公共厕所肮脏难耐。 不只校园刊物经常以校内厕所卫生为题,根据布拉德利(Bradley Corp.)曾做过的调查,有八成学生虽然经常使用学校公厕,其中竟有七成抱怨厕所太脏,另外两成则表示自己绝不进学校厕所。 这又反映了一个事实,美式教育尽管着重把自己打理好,但对于非特定用户的公共空间,尤其是充满污秽的厕所,如果希望它是干净的,孩子可以校安心上厕所,多数得家长自己筹款支付打扫工作,以符合用户付费原则,尽管那是任何人生理上的基本需求,光靠政府经费补助永远不够,校方也只会尽可能将资源花在让学校评鉴上升的环节。
宏观角度,美国无疑是英雄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世界,微观看,美国小学校园内对付霸凌非常规的“直接往对方鼻子挥拳”(或是练巴西柔道),以及自掏腰包换得干净的厕所,似乎早带有这两大主义的影子,且这样的观念恐怕是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。 川普曾在早期自传《交易的艺术》中,特别提及自己曾把二年级的音乐老师眼睛打成黑眼圈,只因为他认为那位老师对音乐一无所知。 “吹嘘”味道当然是有的,但一如《利勒哈玛》里法兰克对小男孩的建议,虽不乏戏剧效果,心态上,也不能说它完全偏离美国社会现实。
回到美国小学推想川普之后,应该也可看到部分图像,毕竟为数不少寄望川普回归的美国人就是这样成长的。
※作者李濠仲为《上报》主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