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济下滑,失业率上升,利率还在高位......
一些新西兰华人萌生了一个想法:
不如,回国?
对于这个问题,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:
有人已经付诸行动,有人正在考虑纠结,有人则选择走一步看一步,还有人已扎根新西兰,不会选择离开。
最近,论坛匿名网友发帖称:
“希望真心和大家讨论一下,有没有近期想离开新西兰回中国想法的朋友可以发表一下看法?”
以下为帖子部分内容
来到新西兰已经20多个年头了,不说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放在新西兰了,也是把自己激情燃烧的青春奉献在这儿了。
读了高中,读了大学,结了婚,打拼了事业。在这20多个出国的年头里,平均大概两到三年回国一次,时间有长有短,从学生时代的无忧无虑,到30岁之后的来去匆匆。每次回去都感叹于中国发展之迅速,物质生活之丰富。像是美国,日本也去过几次,感觉在奥运会之后明显中国在走上坡路,其他国家在走下坡路。
疫情三年,因为隔离政策,因为事业忙碌,三年没回国,所以中国边境开放之后,带着孩子老婆一年之内回去了三次。坚定了想回国定居的想法。
其实高中毕业就想回国,新西兰的生活一直都不适合我的性格,但是没办法,已经参加不了中国的高考了,那个时候还没拿到永居身份,也参加不了华侨生联考,只能在这边上大学。
其实没在中国上大学一直都是我人生中一份特别重大的遗憾。好不容易熬到大学毕业,还是走不了,因为大学毕业之后思想已经有点成熟了,而且那个时候所谓的外国文凭在国内已经不吃香了,再加上家里那几年在新西兰混的也不好,根本没赚到什么钱,回去之后工作,房子都没有着落,也就搁置了想回国的想法......
所以我真心想和大家讨论一下,现在回国定居的想法,我不想讨论这个行为是否正确,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,我只是想讨论我们回去之后应该怎么生活,才能不枉此生。
对此,有网友“犀利”评论:
“这玩笑开的...呆了20年来,快40的人谁还想这些。”
而在英文社交媒体
关于是否离开新西兰的讨论同样不绝于耳:
有人发出疑问:
为什么这么多人要离开新西兰呢?
如何才能离开新西兰?
到底是留下,还是离开?
“度假和生活,是不一样的”
对于文首论坛的帖子,
一位新西兰华人发出灵魂拷问:
“你回去能干嘛?”
“
也有人理性评论道:
“回去试试呗。在国内生活,工作几年看看,不行再回来。人生在于折腾。”
“我认为楼主应该回去的,因为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这里,只是阴差阳错的留下了。”
“回去需要工作吗?不需要工作就回去享受生活吧。如果回去需要工作,自己做生意还是找工作?做生意不清楚前景,找工作,40以上的一般技能的估计有点悬,国内有年龄歧视,除非你带资源带技术,否则......
有人的回答很中肯(以下截取部分):
“我一直认为,人在哪活,取决于你在哪里创造的价值大,换句话说就是在哪更能够获取有质量的生活。比如很多人不喜欢新西兰但一直生活在新西兰,就容易被怼,你喜欢回国怎么不回去?你在这边要是水电木工、QS、Civil之类的工程师,甚至这边的IT,反正是打工人,你回去脑子一定是被门挤了。
度假和生活,那是不一样的。
”
“如果有了生活的压力,你会受得了吗?”
事实上,不论选择哪个国家生活,都不是容易的选择,也都需要深思熟虑。
有过来人劝道(截取部分):
“我也来了25年多了,刚来那阵虽然感觉这里真的很土,还看录像带,但是民风淳朴,真的挺好的那时候,不像现在。
我一共就回去了3次,每次都能看到国内巨大的变化,很多人都说想把国内先进的东西带来新西兰一定行,但是实际上啥都不行。
你回去觉得舒服,是因为一种新鲜劲和亲切感,但是久了会怎样?
你老婆孩子想过那种生活吗?和家里人讨论好了再做决定。
如果你回去有了生活的压力,你会受得了吗?自己考虑一下。”
有网友说:
“你可以自己一个人先回国试试,当然在这之前你要计划好一切,是找工作还是是自己做生意,在哪个城市发展,需不需要租房,要准备够回去的花销又不影响你家人在新西兰的生活费,先实验半年、1年或者2年,
“人最怕以旅游的角度看一个城市或者国家,然后和自己生活的地方和经历去对比。”
有人同样匿名回怼:
“自以为是人才,就是当初新西兰收留了你而已,是好不容易才收留的吧?比最近的One-off的人好多少?
还有人对此表达不满:
“说好了要减移民、解决住房危机?我想这可能是上周发生的事情了。”
图源谷歌卫星地图
在Reddit上,
同样有人分享了自己离开新西兰的经验:
Ta,选择从新西兰搬去美国......
以下为该网友评论的部分内容:
“每天在这个论坛上,我都看到许多人抱怨新西兰的生活成本上升和生活质量下降。作为一名普通护士,我于2020年离开新西兰到北加州生活和工作,发现情况完全不同。
2018年,在新西兰作为新毕业的护士,我每小时收入约25纽币,两周净收入约1600纽币,租金每周350纽币,月食品杂费约300-400纽币。即使严格预算,每月最多能存1000纽币,一年存1.2万纽币。
搬到北加州后,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。作为有4年经验的护士,每小时收入达86美元,以三班12小时的方式工作,每两周净收入高达4500-5500美元。
虽然生活成本更高,但我依然能每月存5000美元(约10万纽币/年),生活无忧。我享受更高的生活质量,不再为经济压力所困。
我并不代表所有新西兰人,但在新西兰,我的生活充满了挣扎。”
“我也计划要回国,但家人意见还不一致”
当然,移民或回国这样的大选择,少不了几次,甚至几十次家庭会议。
有人甚至有类似的想法,并且已经展开了调研(截取部分):
“我在大的方向上的判断跟楼主很一致,就是中国在上升,新西兰(跟其他西方国家一样)是在走下坡路,简直跟20年前都不是同一个国家一样。
那时不能想象新西兰的Mall里会时不时发生砸铺抢劫......也不能想象现在中国交通的方便,购物的便利,安全的提高。现在国内的生活水平综合来说,不说超过了新西兰,至少是很接近了。
根据各人的情况,回去至少不是一句玩笑,而是可以慎重考虑的一个选项了。我也是计划了要回去的,但家人的意见还不一致,所以现在还只是每年回去两个月。”
对此,有网友说:
“新西兰的天然条件好,气候温和风景好,人少清静。这是国内比不了的。另外盎撒国家人均资源丰富,能力中等或者以下的容易混日子(但混日子的文化成型了,国家就坐吃山空,长远不利)。国内生活方便又便宜。各有所长吧。”
“还是更应该跟家人好好商量商量。不管是这里还是那里,得看你能创造多少价值,请记住你不再是一个人了哦~”
有Kiwi直言:
“他们只是觉得对面草更绿,其实并没有,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。”
也有人离开新西兰,最终却再次选择回归:
和很多新西兰人一样,为了更高的薪水,28岁的Cassidy Skelton和她32岁的伴侣Nicolas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选择前往澳洲工作生活。
Cassidy Skelton和伴侣Nicolas。
但Cassidy最近接受澳洲媒体采访时说,他们对当地的工作文化感到震惊,包括老板对员工的说话方式,以及对员工无偿加班的期待。
最终,他们决定搬回新西兰。
其实,不少人也选择
反向回流......
“我是一名职业治疗师,但选择从北加州搬到惠灵顿。虽然工资下降了,但我的工作与生活平衡及整体生活质量却大幅提升。”
“这很有意思,我不少同事都来自美国,他们
“每次想到父母,我就想回去”
有网友想回国并不是考虑自己:
“每次想到父母,我就想回去”
没错,面对日益老去的父母,我们总会在Happy hour之后、Stand-up meeting之余,心里忽然咯噔一下——
他们最近有没有什么病痛?一周前聊天的时候,他们好像有点欲言又止?上次视频时的咳嗽了几声,不知道好了没有……
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,其实就是双方四个老人唯一的依靠,但身在海外的我们离得那么远……如果什么意外来临,我们可能赶都赶不回去——
此前曾有一个身在欧洲的华人写道:“身边三天两头会知道某某的父亲或者母亲过世,回去奔丧成为海外华人生活一部分……”
生活在海外的我们,已经学会独立面对困难,就算遭遇不公、满腹委屈,也能面不改色,但是大洋对面一条消息,往往就足以让我们乱了方寸。
其实反过来,远方的父母何尝不是面对着同样的两难?
父母团聚移民的动态,许多读者留下真诚留言,有人说:“看不到希望。父母都熬成老婆婆了。这一点新西兰太不人性化!每天都煎熬离别的痛苦,老了也不能乘机了!恳求为我们呐喊!让老人早日团聚!!!”
也有人说:“只要和孩子在一起。”
“我们都快70岁了,真的等不起。”
“他们唯一的孩子在新西兰。”
对此,自然有人不买账:
“这些不如多操心自己中年事业到
“建议先考虑下那边有
那么,你呢?
正如该帖部分网友回复所说的那样:
“同样是来了20多年的,只有在大学毕业的那会考虑过回国,从那之后再也没有考虑过......疫情之后更没有考虑过......感觉你只看到了表面的繁华,没有看到背后的一地鸡毛。”
“这是非常容易堕入的一个陷阱,再加上人本能的想要、还要、还想要,就更偏离理性的分析,焦虑、纠结由此而来。”
借用一句网友的话来收尾:
“Enjoy what you already have~”
那么,你呢?对于移民这座围城,你怎么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