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微头条

    让本地生活更美好

打开APP

通缩到底有什么不好

2025-01-07 微观国际

关于通缩,没有愚蠢的问题,只有愚蠢的答案。最愚蠢的其实是根本认识不到通缩,不承认通缩;坚持自己所相信的通胀论,认为是信用收缩,物价通胀,经济滞涨;坚持“通缩不绝对,绝对不通缩”。这种愚蠢,源于自大狂妄,唯我独尊,让自己的偏见与自大,阻碍了认知的提高。

通缩有什么不好?真正的经济学家,应该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解释清楚。

首先,这个问题的角度并不准确,只关注了“标”,没有关注“本”。并不是通缩好还是不好,而是整个经济到底如何。通缩通胀,并不是简单的个别物价上涨下跌,而是总体价格水平的持续性变化。通缩通胀,只是一种症状,真正重要是这种症状反映了何种经济状态。

其次,通缩并不容易出现,因为正常的市场,具有自我调节能力。价格下降,本身就会调节供需平衡,从而让价格稳定,甚至恢复平衡。价格便宜了,大家就能买更多,厂家就不愿意生产太多,从而增加需求,减少供给,让价格重新上涨,恢复平衡。但是,如果市场出了大问题,无法自发平衡,就会导致价格持续下降,才会出现通缩。所以,通缩是经济出了大问题的严重症状。

第三,通缩的症状,实际上是资本长期错配后,资本被摧毁,信用收缩造成的,是经济癌症的结果。这就如同体重持续下降,并不是简单的瘦了。正常人瘦一点,胖一点,没什么的,很多人还希望瘦一点呢。正常情况下,老百姓确实喜欢物价低一些。但是,如果持续消瘦,是因为癌症造成的,那就不是胖瘦的问题,而是生命的绝症。

所以,通缩有什么不好,这个问题应该改为,“经济有什么问题?” 通缩说明,经济发生了严重的资本错配,信用收缩,无法自发平衡,需求持续萎靡,供给居高不下。

那么,为什么经济无法自发调节,平衡供需呢?这是因为,过去的信用大周期,信用扩张时期,发生了长期严重的资本错配,天量的资本,被错配到了房地产和基建,即使资本回报不佳,也被持续的信用扩张所掩盖,推高了资产价格,让投资有利可图,扭曲了经济结构,导致更多的资本,持续错配到房地产和基建。现在,严重的资本错配被暴露出来,需要时间修正,而持续低迷的价格,包括下降的物价和下跌的资产价格,本身就是市场修正的措施。只有价格持续下降,无利可图,破产倒闭出清,资本才会彻底退出过度错配的领域,流向更合理的方向,才能重新实现平衡。

所以,通缩没什么不好的,而且只有价格的持续低迷,才能纠正资本错配,市场新陈代谢。但是,应对通缩的方法,反而可能造成二次伤害,让病情加重。比如,一个因为癌症而消瘦的人,如果只想解决瘦的问题,而不想治疗癌症,治标不治本,反而大量吃糖,注射胰岛素,自我催肥。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,反而可能加剧癌症,因为癌细胞最喜欢糖,靠糖的养分,迅速增长。对抗通缩,如果采取降息降准,QE货币宽松,同时鼓励人们借债加杠杆买房,政府大量借债,重启大基建,这就相当于治标不治本,用催肥对抗癌症,反而可能恶化问题,加剧资本错配,会付出更大代价。

通缩是市场自我调节的痛苦方式,良药苦口,无数人要付出代价。由于物价下跌,收入减少,人力成本在通缩环境下相当于持续上涨,企业不得不降薪裁员。而且,由于工资易涨不易跌,具有很强的刚性,不可能随意下降,企业只能裁员,大量人员会失业。由于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,普遍的降薪裁员,收入下降,消费下降,会让企业的收入持续下降,从而恶性循环,进一步造成降薪裁员,通缩螺旋。

通缩到底有什么不好

资料图。(JADE GAO/AFP via Getty Images)

通缩情况下,借债的人,实际负担是持续加重的。即使零利率,如果收入持续下降,负债对应的资产价格下跌,债务人的实际负担也加重了。因此,人们理性的方式是不借债,尽量提前偿还债务,手拿现金,无债一身轻。但这种个体的理性选择,叠加在一起,反而会恶性循环,加剧通缩,造成社会的资产负债表衰退。

通缩不仅是症状,更是长期资本错配的结果。这个世界,求仁得仁,因果公平。但是却有人种下了因,却不敢面对果,不愿接受结果。殊不知,苦难也是自由意志的一部分。当初“涨价去库存”,中国居民连续六年每年新增贷款超过1万亿美元,创下人类历史最高纪录的时候,专家学者,经济学家都在干什么?现在面对通缩,又能干什么?

通缩没有什么不好,正是极度扭曲的经济所需要的一剂良药,但是,良药苦口,代价巨大。

特别声明:本文及配图均为用户上传或者转载,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和立场,不代表平台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 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发现稿件侵权,或作者不愿在本平台发布文章,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平台处理。
Copyright Disclaimer: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(including texts, images, videos and audios)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-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.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, please send a DMCA takedown notice to info@microheadline.com
来源:https://news.creaders.net/china/2025/01/06/2817653.html
VIP内容
赞助
更多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