婚姻不自由,诚杀人之道哉!
张恨水这辈子最引以为傲的,就是笔杆子牛逼。
论产量,他在民国作家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,执笔50多年,3000多万字。
同时连载多部小说只是常规操作,最高记录是7部长篇同时进行;
那么多故事支线,那么多人物,他从不打架,落笔从不修改;
更绝的是,他能一手写文章,一手打麻将,两不误。
论质量,被他圈粉的都是大咖中的大咖。
陈寅恪双目失明时,每日请好友吴宓读他的小说《水浒新传》作为病床上的消遣。
鲁迅的妈不一定粉鲁迅,但一定粉张恨水,每逢张有新书出版,迅哥儿都一定要寄回家给老母亲看。
最乐的是盗版书商,攒了100多部假冒货,挂上张恨水的大名,就能卖爆,不愧为“民国第一畅销书作家”。
(张恨水与民国女明星)
既畅销,必定百姓都爱看,什么样的故事底盘最稳?
才子佳人嘛~~痴男怨女嘛~~豪门恩怨嘛~~
从《金粉世家》到《啼笑因缘》,哪个不叫人抓心挠肝。
是个读者都不禁会问,张恨水究竟经历了啥,才令他如此悲情,以至于连名字都带了个“恨”字。
其实,他的爱情说简单也简单,说复杂也复杂:
3个老婆,13个娃。
01 读书读到那个样子还不如趁早去放牛呢
张恨水,这位文学巨匠,其文风雅致而不失豪迈,却鲜有人知他竟出生于一个武将世家。
他的祖父曾是清朝的一位英勇军官,担任参将一职,技艺高超到能在用餐时轻松用筷子夹住苍蝇。
父亲继承了家族的武艺传统,自幼习武,精于骑射,手持八丈长矛的英姿被誉为“小张飞”。
张恨水自幼耳濡目染,不仅舞刀弄棍样样在行,更是机智地从私塾先生那里偷读《三国演义》,从未失手。
得益于家族的优越条件,他接受了全面的教育,诗词歌赋无一不精。14岁时,他步入新式学堂的大门,开始接触西方现代文化。
原本计划赴英国深造的他,在祖父和父亲相继离世后,家道中落,命运也随之发生了转折。
寡母和弟妹五人总要
生活
,张恨水四处挣钱,忽而南昌,忽而汉口,忽而常德,忽而上海,没混出名堂,只能回到安徽老家,靠几亩薄田谋生。
村里人都笑他:“读书读到那个样子,还不如趁早去放牛呢!”
父亲去世之前,没看到儿子娶媳妇,难以瞑目,加上光景变成这样,母亲愁得很,整天张罗着给儿子说媒。
这一说,还真有了。
02 婚姻不自由,诚杀人之道哉
话说:徐文淑,这位徐家闺秀,不仅出身显赫——祖上曾是官宦之家,父亲更是博学多才的教书先生。
尽管家道中落,但她依旧保持着优雅的气质和秀丽的容貌,她的书法更是令人赞叹。
在那个约定的日子,媒人带着张母来到戏台前,指着一位姑娘说“就是她”。张母一见之下,确实觉得她美丽动人,回去后便兴奋地向儿子描述。儿子听后也满心欢喜地答应了这门亲事。
然而,在新婚之夜,当张恨水揭开新娘的盖头时,却发现眼前的新娘与预期大相径庭——她不仅相貌平平,而且目不识丁。
意识到自己受骗的张恨水如同逃难般逃离了洞房。原来徐家有四个女儿,担心这个女儿嫁不出去,便偷偷调换了新娘。但既然已经娶进门,就没有退回去的道理。这让张恨水陷入了两难境地。
这个故事听起来像是一部狗血剧的模板,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民间传说的色彩。但据学者徐霁旻的研究考证,真实的徐文淑并非如此不堪。她的叔祖是清代戍边的武将,父亲徐海山则是有名的经馆塾师。
从家世来看,并不亚于张恨水。而徐文淑本人自幼随父亲读书习字,虽然算不上绝色佳人,但从照片来看也是端庄大方、气质非凡的女子。
这段故事虽然曲折离奇、引人入胜,但更接近于民间添油加醋的传说版本。真实的历史往往比小说更加复杂和微妙。
这条件配当时的张恨水,说“下嫁”也不为过,哪用得着调包?
但此传言的依据是啥呢,约摸是大家都看出来了,张恨水并不爱她。
他受过传统教育,对于另一半,他向往的是柔情似水,红袖添香式的;他亦受过新式教育,主张自由恋爱,而非媒妁之言。
而徐文淑虽说有点儿文化,但思想上却是个旧时代的女子,她不符合张恨水对于浪漫的想象。
新婚不久,张恨水就离开了家乡,从上海到苏州,再辗转南昌,像要刻意逃避似的,没有着家,在长江边上,他曾慨然长叹:“婚姻不自由,诚杀人之道哉!”
这期间,他写过一本小说《青衫泪》,虽不曾发表,我们不知道他究竟写了啥,但从书名也能猜个一二,总之,不会是喜剧收场。
为了完成延续香火的任务,张恨水“按规定”跟徐文淑同房,一年后,徐文淑产下一个孩子,但这孩子没活到一周岁就夭折了。
张恨水心灰意冷,索性彻底离开家乡。
03 生活爱情双全,创作有如神助
离开家的张恨水去芜湖的一家报社做了总编辑,并发表了处女作《紫玉成烟》。
五四运动爆发后,他热血沸腾,辞了职跑去
北京
,说要读北大。
但他连个旁听生的资格都没有,为了养家糊口,他同时在六七家报社兼职,别说读书了,睡觉都是奢侈。
压力一大,身体就扛不住了,某年初秋,他患了严重的伤寒,连续卧床几个月,寂寞难捱。
(张恨水的北平旧居)
经朋友介绍,他认识了救济院里的一位姑娘,叫胡招娣。
救济院里都是些无家可归的女孩子,她们会学一些谋生的技能,到了可以婚配的年纪,院里的负责人就会张罗着帮她们说媒,男方交点赎金,办个手续领走就行。
招娣是个苦孩子,四川人,父亲是干苦力的,四五岁时,她就被拐卖到上海,给一个姓杨的人家当丫鬟,这家人后来迁到北京,她也随着来了。
杨家的人待她很坏,看不过眼就打骂,她曾因为摔坏了一个花瓶,被罚跪在雪地里。
忍无可忍的招娣鼓起勇气,逃出了杨家,所幸在街上流浪时,被一位巡警送到了救济院。
彼时的招娣十六七岁,长得玲珑,人也机灵,颠簸的遭遇更是让张恨水怜香惜玉,他当即赎了她,并写信告知家人,会把这姑娘大大方方娶回来。
在那个红袖添香的梦幻中,招娣虽不识字,但她的梦想并未因此而破灭。
她的爱人亲手将她引入知识的殿堂,从握笔描红开始,每日教她几个字。
他们一同在闲暇时聆听戏曲,观赏电影,拓宽视野。
他以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的诗意为她取名胡秋霞。
秋霞天资聪颖,识字速度惊人,不久便能阅读报纸和小说。
张恨水的作品《春明外史》《金粉世家》《啼笑因缘》,她总是第一个读者。
胡秋霞自幼命运多舛,但遇到张恨水这样的男人后,她感到无比满足。
她对丈夫关怀备至,即使得知他在老家有妻子也未曾有过怨言,反而每月按时寄去生活费。
爱情和生活都有了依靠后,张恨水的创作灵感如泉涌般涌现。
他以秋霞的经历为蓝本创作的长篇小说《落霞孤鹜》,一经出版便被改编成电影。
在《夜光》连载的《春明外史》更是让他在北京文坛声名鹊起。
随着女儿的降生,张恨水的生活愈发美满得意。
财大气粗之后,他把母亲和徐文淑从老家接来,原配遇新欢,可不得鸡飞狗跳嘛。
偏不,原配识大体,秋霞亦深谙人情世故,俩人处得跟姐妹似的。
也正因为如此,张恨水才能安心创作,他最得意的作品也都是在这一时期写就的。
饶是如此过活,日子也挺不错。
但该来的还是来了,他遇上了人生中真正的红粉佳人--周南。
04 一个家庭,自不宜多妻啊
原名周淑云的周南,这个名字是由张恨水从《诗经》中为她精心挑选的。
在张恨水36岁、周南16岁的那个春天,两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。
周南,春明女中的一名学生,自《夜深沉》起便深深迷恋上了张恨水的作品,直至《啼笑因缘》连载时更是深陷其中。
1931年,在一场赈灾义演中,两位戏剧爱好者相遇并合作了京剧《女起解》,张恨水扮演崇公道,而周南则是苏三。
周南那令人惊艳的唱腔和她的年轻美貌、文化气质深深打动了张恨水。
他巧妙地将一封信夹在书中邀请她到茶馆一叙,而周南收到信后激动不已。两人的谈话不过半日,便认定彼此是命中注定的那个人。
尽管张恨水自认不配娶她,因为他已有家室,但周南毫不在意年龄差距和世俗眼光,坚决地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张恨水。
当两颗热恋的心相遇,往往预示着一段传奇的开始。
张恨水与周南的爱情故事,便是如此。婚后,周南毅然放弃了学业,全心投入到与张恨水的相伴中。
他们租下一处小院,沉浸在两人世界的甜蜜与和谐之中。
然而,1937年战火纷飞,张恨水将家人送回安徽,独自赴重庆投身报业。
周南对丈夫的安危牵肠挂肚,毅然决然带着孩子跋涉千里寻夫,一家人在苦难中相依为命。
在重庆的日子里,他们的生活远不如北京那般舒适。简陋的茅草屋、粗糙的食物成了日常。
为了生计,周南学会了养猪种菜,却从未有过半句怨言。
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,他们依旧保持着诗意的生活:吟诗作对、弹琴唱戏,在街头义演为民众带来希望和力量。
这段长达八年的日子虽然充满艰辛,但对张恨水而言却是无比珍贵的回忆。周南无疑成为了他心中完美伴侣的化身。
唯一闹心的是,秋霞因为张恨水再娶,大为不满,曾闹出过离婚,无奈没有立身之本,只能含泪忍受,自此常借酒消愁,不再明媚动人。
许是见识过了后宫起火的可怕,后来的张恨水也不得不承认:“一个家庭,自不宜多妻啊!”
05 悲喜交加,啼笑因缘
“民国渣男榜”一向为人津津乐道,除了那几个铁打的面孔,剩下的全是口水仗。
但有着3个老婆13个娃的张恨水,从来不在榜上。
放在他所处的时代中去评价,张恨水还真算个好男人。
对原配徐文淑,尽管她未能为他诞下子嗣,他依旧未将她遗弃。
尽管爱意不再,他仍在生活中给予她应有的尊重和关怀。
在物质充裕时,他将她接到北京享受生活;战乱时期,又将她们安置在相对安全的家乡。
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,他的微薄收入中总有她的一份。
对于第二任妻子胡秋霞,他赋予了她新的生活和家庭,并在最初几年真心相待。
然而,随着感情的变迁,胡秋霞对他后来的情感转移感到愤怒。
尽管如此,在分居后的日子里,张恨水依然慷慨地每月探望她们母子,并带他们外出用餐,让他们随意点选合意的菜肴,即使自己经济拮据也不让家人受窘。而张恨水本人也是幸运的,他的三位妻子都是万里挑一的佳人。
(张恨水晚年全家福)
在1956年,周南被诊断出乳腺癌,她选择了默默承受病痛,不愿让张恨水忧心。
这份沉默最终导致了病情恶化至晚期,周南于1959年离世。
张恨水悲痛欲绝,为她写下了近百首悼亡诗,并常常独自乘坐三轮车前往墓地,静坐数小时以缅怀她。
在周南住院期间,张恨水的另一位亲人徐文淑因脑溢血在老家去世,他无法分身处理后事,便让儿子张小水带着700元钱去安葬她。
1967年2月15日,张恨水也因脑溢血在北京离世,享年73岁。胡秋霞见证了这一切的终结,并在十多年后悄然离去。
一个男人与三个女人的故事,交织着爱恨情仇和悲喜交加的情感。
如今他们已逝,成为了传说中永恒的篇章。正如《金粉世家》所言:千古情场得失之间,究竟是谁之过?